撰文|潘敏瑶
To B 企业得生态者得天下
森萨帕特技术经理徐建波在介绍森萨帕特2.5D相机时指出:“在相机的初始设置过程中只需记录一次目标标记的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效率和精度。与某些机器人制造厂商的专有解决方案相比,目标标记系统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跨平台使用并进行改造。
艾利特携手斯坦德机器人,通过复合移动机器人助力晶泰科技打造自动化实验室,实现自动、智能、精准的化学合成;在某电子行业CNC加工车间,20台由艾利特协作机械臂结合斯坦德AMR集成的复合移动机器人,仅用了20天即完成了全厂的交付实施,该项目可实现1台复合移动机器人对应8台机床,代替人工完成机床上下料,产能提高 20%以上。
梅卡曼德销售合伙人杨培分析,智能机器人要能适应环境,并且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动作,归结到技术就是感知“。“机器人要知道看到的东西是什么,它的种类、位置等等,最后机器人自主做决策。
以艾利特、梅卡曼德、斯坦德机器人一同打造的AI+3D+复合机器人充电解决方案为例,移动充电机器人在接到充电需求后应用导航技术自动前往车辆所在位置,并自动连接车辆充电接口,实现自动充电。工作过程中需要视觉系统实现对充电插口的精准识别,适用于室外或有环境光干扰的公共停车场内。
大寰机器人COO&联合创始人许双甲介绍,大寰机器人有直驱力反馈、精密控制、一体化集成三大核心技术。“作为国产电爪市场的先行者,大寰机器人丰富的产品线可充分满足先进制造与精密生产中柔性化、电动化与智能化需求,提高用户抓取过程安全性与性价比。
艾利特协作机器人与大寰电爪匹配,完成精准的移载装配动作,例如可以实现服务器生产过程中,内存条和CPU的移载装配动作,通过一套多功能手指实现多个抓取安装动作。
软体机器人华东销售总监朱玉霞介绍,SRT作为推出国内首款应用于工业柔性抓取的软体夹爪制造商,填补了全球机器人和自动化行业空白,解决了工业自动化生产“最后一厘米“的难题。
艾利特机器人配合SRT范德华力夹爪,可以实现表面光滑材质(如手机屏幕)的取放;配合SRT柔性夹爪,则可用于瓶、罐、大小不一的新鲜水果等特殊形态物体的抓取,在食品、新零售、新消费等领域已有落地应用。
所罗门中国区总经理钟毓修介绍,所罗门以“类神经网络“为核心,结合先进机器人视觉技术建立丰富的产品力。
现场演示了艾利特机器人配合所罗门3D相机,对料框中的食品进行分拣的案例。3D相机对整个抓取空间的机械臂的轨迹进行规划,可以做到计算最优的抓取姿态与抓取路径,避免碰撞。 艾利特机器人提供在线轨迹规划的接口,保证相机实时运动规划指令的实时性以及准确性。
OnRobot中国区总经理王峰指出,机器人对末端执行部件的要求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协作化。OnRobot的一站式战略可以解决机器人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和角色的问题,通过面向协作机器人的全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一站式应用,可大幅减少部署时间。此外,通过新一代的视觉技术、适配环境、快速自动识别和创新的协作应用理念,帮助各类用户找到自己的“绝佳位置“,迅速进入生产状态。
王峰透露,年底OnRobot还将发布全球终极战略,进而带动更多民族品牌出海。
迁移科技合伙人胡南指出,迁移科技秉持专注的理念,单点打透的压强原则,重点切入上下料、拆码垛等细分场景,致力于降低3D视觉学习和使用门槛,以及3D视觉的大规模普及应用。
伊维莱经销商销售经理李海林介绍,伊维莱源自SKF斯凯孚线性驱动技术事业部,是全球线性运动及驱动解决方案制造商及领导者,致力于通过持续开发和创新为中国本地用户定制打造针对不同应用的线性解决方案及产品。
伊维莱升降柱具有安全(8倍的静态力矩)、静音(医疗级产品)、美观(从外观到运行平稳顺畅)、便捷(加入机器人生态方便使用)等特点,行程的标准最大至1400mm,最大速度为80mm/s,重复精度为±1mm。艾利特机器人适配伊维莱升降柱实现码垛,医药、日化包装行业。
SMC资深产品经理洪溢介绍,SMC利用在气动领域强大的技术能力,可带来用于协作机器人末端相关的丰富产品群。
例如,艾利特协作机器人搭配SMC夹爪,并配合SMC多种流体控制元件等组合使用,可实现试管的立库搬运存储及定量灌装工作,且能够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以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该方案还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控制剂量以及灌装瓶品种等,可以灵活用于各制剂产线、实验室等场景,进行试管的搬运、灌装以及分拣等。
“协作机器人的未来一定是平台化
这些基于实际案例的经验,让艾利特确定“促进终端用户和终端执行器、生态软硬件合作伙伴与机器人本体厂商之间的合作是很自然的,也是协作机器人平台化趋势下的必要功课。
近年来,艾利特机器人一直致力于基于协作机器人平台,为用户提供第三方末端执行器解决方案和其他附加组件的生态系统。
所谓术业有专攻,在艾利特看来,协作机器人本体厂商的责任在于不断提升产品力和打磨机器人本体的稳定性和开放性;而众多生态合作伙伴通过实际落地的项目需求,熟悉艾利特产品的优势和特征,专注于将各自最擅长的末端和传感器技术与协作机器人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有竞争力和简单易用的场景化方案,最终通过让客户收益的方式获得支持和推广。
艾利特认为,没有人可以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一家本体厂商不可能包办所有的事情。每一个细分品类和垂直市场,都有相对更有竞争力的品牌和型号。行业因为精细化风格而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加活跃。
艾利特相信,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建的生态系统将以更多样和灵活的方式造福客户,包括给予用户更多更广泛的选择,以及尽可能为用户扫清集成过程中的障碍,提供相对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正是因为协作机器人应用的非标属性,因此很难通过“一招鲜通杀所有的需求。
“哪怕最常见的取放应用,用户对于夹具的选择,或者配备何种视觉传感器,仍旧有各自的偏好。就好比客户有权选择不同类型和品牌的机械臂,他们也希望有非常多的方案组合可供挑选。
近几年来,协作机器人依旧保持着高增速,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为2300台,市场规模为3.6 亿元。到2021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为1.86万台,市场规模为20.39亿元,2016-2021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1.94%,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1.46%。GGII预计,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有望达到7.5万台。
受大环境利好的影响,艾利特自2019年至今基本以销量每年翻番的速度成长,与生态合作伙伴的合作也愈发紧密。因此,与其墨守成规,不如开放共赢,艾利特选择将协作机器人本体作为一个平台化的载体,与各家生态合作伙伴形成生态协同。“艾利特协作机器人生态系统将帮助艾利特的生态合作伙伴扩大市场和销量,并激发彼此的创造力。